一份荣誉背后的故事

信息来源: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3-07

有一种力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默默无闻却薪火相传,这就是“见义勇为”。

2024年12月19日13时左右,临夏市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司机突然陷入昏迷,公交车瞬间失去了控制,危急时刻,就读于临夏市第三中学的马东拉、马斌、高一帆、王武斌4位同学齐心协力,控制了公交车并停靠在安全区域,配合医护人员抢救司机,同车18名乘客安然无恙。事发现场,临夏市人民医院护士马小艳参与急救,并拨打了110电话……他们用勇敢和无私书写了见义勇为的感人故事。

4位少年的事迹一经报道,迅速被各大媒体转载,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人民日报》等央媒的宣传,更是让很多人认识了临夏这座正能量满满的城市,必将激励更多人学习见义勇为的精神。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在“见义勇为好少年”荣誉背后,是立德树人、家校共育、“大思政课”的成果,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

平凡日子里,总有些不平凡的瞬间触动我们的心弦,四位少年的英雄之举书写了人间温情,激发了更多人勇敢向善的潜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马东拉 机智“刹车”男孩

冬日午后,我们走进马东拉的家,屋内温馨整洁,暖意融融。

一本红色荣誉证书和一束漂亮的鲜花摆放在客厅显眼位置,证书上“小小急救侠”的荣誉称号闪闪发光。

这时,马东拉的奶奶笑眯眯地说起孙子的英雄事迹,当说到“我的尕孙子这次真的很棒!他们四个娃娃救了一车人的命”时,她嘴角上扬,满是自豪与欣慰。

一旁的马东拉露出了小虎牙,让人总是忍不住想倾听更多关于少年成长的故事。

马东拉是临夏市第三中学八年级(19)班的学生,每天乘坐14路公交车上学。在公交车上,他经常主动给老人或小学生让座。

他酷爱各种机械操作,会经常站在离公交车驾驶位不远的地方观察司机师傅的操作,模仿一些相应的动作;他还经常与同伴一起琢磨,到站点停车时司机师傅如何打双闪、换挡位、拉手刹等。

每次爸爸开车回家时,他也会问及许多关于刹车、油门之类的知识,有时候乘车还会提醒爸爸打转向灯。

正是平日里的敏锐观察,才有了去年12月19日公交车上遇到突发情况时,他钻进驾驶舱把司机的脚从油门上挪开,用双手牢牢地摁下刹车,大声呼叫“赶紧控制方向盘”……之后,他与同伴通力协作,控制公交车,保全了一车人的生命。

阳台上,鱼缸里的鱼儿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这些鱼儿是马东拉与马斌从小池塘里捕捉来的,每条鱼儿活力满满,象征着少年之间的友谊。

马东拉和姐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虽不识字,但把“善良为本”的理念传承给下一辈。老人常常叮嘱孙子们:“一定要做个善良的人,同学或朋友有困难时尽个人力量帮助。”朴素的话语,如同种子般在马东拉心中生根发芽,滋养着他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少年。

在这个小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份关于爱、勇气与责任的传承。

王武斌 文质彬彬好少年

“那天下午放学回来他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我在公交车上发生的事,当时腿还在抖。”王武斌的妈妈说。

王武斌,临夏市第三中学九年级(11)班的学生,戴着一副眼镜,文气十足。在事情发生时,王武斌站在司机身旁使劲喊“师傅……师傅……”“阿爸……阿爸……”试图唤醒他。等其他3名少年把车稳稳停在路边后,他们4人合力把司机抬到车厢过道的平地上,和护士一起采取紧急救援。

1月14日,我们来到了王武斌的家,他妈妈开心地到楼下迎接我们,告诉我们《人民日报》的记者给他们打电话采访了40多分钟。说起当天的事,爸爸妈妈很自豪——养育了优秀的孩子,危急之时冲上前,践行了普通人最朴素的好人好事价值观,没有辜负他们的教诲。

王武斌的老家在临夏县黄泥湾乡,他有一个姐姐,正在读大二。爸爸常在工地打工,为了孩子们的学习,专门在临夏市买了房,妈妈既要负责照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还要抽空回老家干农活。妈妈说,他们对孩子比较严格,要求孩子每天要把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他们,也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他们时常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行善干好、尊老爱幼,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互相分享。

走进王武斌的书房,他和姐姐的奖状贴满了一面墙。王武斌喜欢读文史类的书,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的章节最吸引他,让他动容难过的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他家住在八坊十三巷边上,闲时喜欢到八坊十三巷转转,摸摸拥政巷“脚户哥下四川”的铜人雕塑。

采访时,他的书房里还有一个十二岁的男孩,正在床头的书桌旁看书。询问得知是王武斌的堂外甥,放假就来这里,他们一起学习、打篮球、逛街市,王武斌还会给他辅导功课。得知舅舅干了一件见义勇为的事情后,外甥很是激动,说要以舅舅为榜样,向他学习。

采访结束,王武斌的妈妈又送我们到了小区门口,凛冬的寒冷挡不住她的一片热心,几番阻拦终是没拦住。妈妈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事情已经过去了,要踏踏实实学习,希望能考个好高中。

王武斌自信阳光、正义勇敢,是少年该有的样子。

马斌 有点害羞的阳光男孩

马斌就读于临夏市第三中学七年级(20)班,他是东乡族,爸爸妈妈都在临夏市打工。父母虽然都不识字,但是平日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言传身教,让他成为了一个见义勇为的阳光男孩。

在马斌家,他父亲说到儿子时眉眼上扬,他说马斌学习一般,但很懂事,省红十字会奖励的1000元的奖金都交给他。马斌见义勇为,干了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大事!

马斌一听,害羞地挠挠头,然后看一眼父亲,父子俩相视一笑。“马斌孝顺爷爷奶奶、关爱妹妹,团结同学,在学校和家里人缘都不错。”听到爸爸的表扬,马斌有些不好意思了。

“小小急救侠”称号的荣誉证书摆放在客厅书架上,很显眼,他写作业时偶尔会看一眼。

爸爸说对于马斌的表现,他们一家人都很高兴,他叮嘱马斌要继续助人为乐。

平日里,马斌、马东拉、王武斌和高一帆是好朋友,这次又是见义勇为少年,他们4人乘坐同一辆公交车,一起上学放学,一起打篮球,一起分享瓜子、辣条等小零食,恰同学少年的青春岁月里,他们茁壮成长。

马斌与马东拉两人家离得很近,相对来往多一点。他们相识是由于某次路边摊上有盒子掉落,马东拉误以为马斌会捡拾那些东西据为己有,结果并没有,后来两人成为好朋友。后来他们又有了新朋友,就是高一帆和王武斌。

马斌喜欢打篮球,去年12月19日那天下午第一节课是体育课,他玩得特别开心,投篮时弹跳极好,发挥也好,心情特别激动。他和高一凡控制了方向盘,让公交车停靠路边,他手里的篮球在某一刻成了方向盘,他掌心更有力。一想到中午公交车上发生的一幕,他还是有点后怕。

马斌聪明好学,观察力强,爸爸开车时他在琢磨打方向盘、踩刹车油门等;在学校的劳动实践课上,他听讲认真,学了一些关于急救、安全防范逃生的知识。

马斌被称为小英雄,他心里也高兴,说公交车上给老人们让座,一学期大概30多次,阳光少年一笑,两颗虎牙也跟着笑了。

马斌家窗台上的绿植生长茂盛、生机勃勃,暖阳下他看着窗外的风景,也是一幅经典的阳光剪影,无声言说着少年见义勇为的故事。

高一帆 一个机警的少年

1月15日,记者联系采访时,高一帆随伯父去了临夏县刁祁镇的老家;16日我们在他伯父家见面,他当时笑得有点拘束。

交谈时,他的目光不时瞟一眼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锦鲤,他说看鱼儿游动会缓解学习的压力。

高一帆是临夏市第三中学七年级(12)班的学生,上学期间,他和堂姐高璇都会乘坐14路公交车上学,每天迎着阳光上学,学习生活自带光芒。

高一帆有一对虎牙,一笑带着少年的自信。他喜欢语文课,喜欢读《海底两万里》,也喜欢打篮球。

事发当天,高一帆与马斌迅速冲过去,两人紧紧握住方向盘,使出浑身解数,小心翼翼地调整车辆行进的方向。等车停靠路边,他们迅速打开车门,疏散了乘客,开始对司机施救。

高一帆第一次经历那样的场面,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心跳加速、双腿发抖”。

然而,尽管内心充满恐惧,他们依然挺身而出。勇敢并非无畏无惧,而是在害怕之时,依然能够迈出坚定的步伐。

学习成绩中等的高一帆,因为见义勇为成了小英雄,同学们崇拜他。那天放学回家,他告诉伯父事情的经过时,伯父没有夸大其词,故作平淡地说是好事,3天后才给高一帆父母说了他的英勇表现。当荣誉扑面而来时,高一帆的伯父叮嘱高一帆,要放下此事,不能一直想着那些事……

高一帆的父亲在拉萨打工,伯父对高一帆要求极为严格,但给我们讲述时满眼欣喜。他说他们的大家庭里有教师、医生、乡镇干部及打工的自由职业者,家风好,一直谨记着老人们要规规矩矩做人、要有正义感的训导。高一帆的太爷极有威望,常常被村里人请去协调一些小矛盾。高一帆能见义勇为,也是他们家风的传承。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阳光少年的勇气与担当,如耀眼的光芒照亮人心,也引领更多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见义勇为……

马小艳 我做了我应该做的

1月14日,记者见到马小艳时,她在工作服上披着一件薄毛衫赶过来接受采访,了解得知她被借调到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忙碌忘了穿棉衣外套。

马小艳是临夏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时隔20多天,她回想起当时的情况依然历历在目。她说,那天多亏了4名见义勇为的好少年,他们配合默契、机智沉稳,让人敬佩。因她坐在公交车靠后位置,当时车已不受控制,在那种紧急情况下很难判断出司机的具体情况,一名乘客赶紧拨打了120,急救车迅速赶到现场。

“公交车停下后,所有乘客下车,4名少年一起合力把司机平放至车厢地板上,我摸了一下司机的颈动脉,赶紧进行心肺复苏,按了一个循环,急救车就到了,他们帮忙将司机抬上了急救车,当时我的心情很紧张。”回想当时的施救,马小艳很感慨。

她坦言,事发多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内心仍然无法平静。当时情况紧急,心理压力很大,但施救工作已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事后,同事们对她的施救行为纷纷表示赞赏。

呼吸科护士长谢芳告诉记者,马小艳处事谨慎、责任心强,有很强的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和临床医学相关技能操作及微量泵、心电监护等先进医疗设备操作。平时在工作中注重细节,对病人整体化护理细致入微。

采访结束,马小艳又急匆匆赶往工作岗位。

好人力量一次次涌现,护士马小艳在紧急时刻救人的行动,温暖着临夏的每一个角落。(记者 李萍 毛兴芳 严海萍 包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