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他们感动陇原!

信息来源:奔流新闻
发布时间:2024-01-08

202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陇原大地涌现出了一批心怀善念、舍己为人、积极进取的正能量人物,他们的感人故事在各大媒体发布后,大家纷纷关注和点赞,让陇原儿女热忱善良、有情有义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推出“甘肃2023·十大正能量故事”年终特别报道,旨在让这些平凡英雄的善念义举再次得以张扬和传播,为推进爱心甘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姐妹花“白衣天使” 路遇昏厥男子跪地施救

时间回拨到2023年3月21日20时47分。

甘肃省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小儿耳鼻喉)姐妹花护士苏洁瑞和许文娟相约去吃晚餐。突然在路上看到一名青年男子昏厥倒地,身旁的家属异常着急。苏洁瑞对倒地男子的脉搏、呼吸、意识进行快速查体,然后立刻进行施救。一旁的许文娟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请求救援。17分钟后,赶来的120急救人员对男子进行了进一步检查,此时,男子的意识已经恢复,被转送至甘肃省中心医院急诊科做进一步观察治疗。目送着男子随车离去,苏洁瑞和许文娟两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她们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3月29日,安宁区委政法委经走访调查、取证核实,正式认定她们的救人行为系见义勇为。

4月7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播出见义勇为专题节目《你英勇的样子》,甘肃“两名护士勇救昏厥男子”的见义勇为事迹被作为全国第一批先进典型进行展播,并在甘肃省见义勇为基金会、人民网共同打造的“1+7+1”融媒体矩阵宣传捐助平台上同步转发,发布仅3天,阅读点击量达30万人次。

她们跪地救人“遇到是偶然,施救是必然”,危难时刻“白衣天使”从天而降。她们亦是普通人,像无垠夜空中一颗一颗毫不起眼的星星;她们又不平凡,用爱,用自己本性良善的流彩,合力辉映出璀璨的苍穹。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欧阳海杰

“小瑄姐姐”有点“甜” 跨越两千公里播撒希望的种子

2023年,会宁县新塬镇中心小学孩子们在“小瑄姐姐”的陪伴下快乐成长。

这个出生在1999年,阳光、直率、热情的东北女孩名叫姜奕含,是西部阳光基金会的一名志愿者。跨越近两千公里,换乘几种交通工具,走过绵延起伏、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颠簸后到达了自己支教的目的地。当即就在朋友圈记录:相信自己不会辜负这里的一切。

她这样下定决心,也这样认真去拥抱了新生活。

“学校198名学生,有80%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展示自我的机会,需要被关爱。”小瑄根据每个年级孩子的特点,组建了四个歌唱队,成立了歌唱团,学唱童谣,孩子们的课余被音乐熏陶。

在新塬镇中心小学从事志愿服务的一年多来,小瑄与孩子们打成一片,聊天,做游戏,聆听他们的故事,家访中遇到陷入困境的家庭,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她也用自己擅长的音乐,编排有趣的舞蹈,教孩子们唱歌,抚慰和鼓舞孩子们孤单的心灵……

她是孩子们口中的姐姐,有时候却也是母亲般的存在,她用自己的热情努力补画乡村孩子们贫瘠的心灵版图。她让孩子们明白音乐可以是光,是好朋友。

●“小瑄姐姐”为孩子们吹散了心头过早背负上的忧愁,孩子们也让“小瑄姐姐”感受到,世间总有一盏灯塔,会为你一直亮着,可能是来自身边的温暖,也可能是来自遥远星河的璀璨。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欧阳海杰

16岁少年绽志鑫:提上水桶勇闯火海

2023年5月,甘肃临夏16岁少年绽志鑫因救火,火了!

5月24日下午3时30分左右,临夏市城郊镇肖家庄巷道内有人大声呼喊“着火了、着火了”,因感冒发烧请假在家休息的绽志鑫听到呼喊后,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去查看情况。

发现邻居家的北房顶上冒着黑烟,眼看火焰就要蹿出屋顶。邻居家没人,大门紧锁。情急之下,他提上水桶迅速顺着梯子爬上自家屋顶,小心翼翼地挪步到邻居家屋顶开始灭火。一桶水浇下去,收效甚微,绽志鑫没有放弃,一遍一遍爬下屋顶,提起水桶,又一遍一遍攀梯上屋,找准起火点浇水。就这样,浓烟小了,火势终于被控制住了。但不幸的是,由于房顶被烧空坍塌,导致站在房顶灭火的绽志鑫掉进火坑,身上多处被烧伤。

这时,迅速赶到的消防员用专业工具夹断门锁,将身体多处受擦伤、烧伤的绽志鑫从屋子里抬了出来。在场的邻居们看着他被熏黑的脸庞和残破的衣服时,都心疼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傻娃娃”。

火灾最终被彻底扑灭,邻里的财产没有受到更大的损失。

“我当时什么也没想,看到邻居家着火了,就想着快点救火。火大不大、会不会被烧伤都没想过,救火要紧!”绽志鑫说。

绽志鑫是临夏回民中学高一(14)班的学生,母亲在他一岁多的时候患病去世,他是被打零工的父亲从小带大的。绽志鑫的父亲说,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平日里他一直教育孩子做一个勇敢坚强、热心善良的人。

2023年6月1日,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奔流新闻·兰州晨报,为绽志鑫颁发1万元天天正能量特别奖。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相信任何人遇到着火,都不会袖手旁观!”16岁的绽志鑫,勇敢地做好事,不需思考,无需多言!绽志鑫,你是好样的!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最美大学生”赵德煜 “打不败的勇士”

2023年3月31日晚,在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闪亮的名字—2022最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发放仪式》中,西北师大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赵德煜登台讲述了他的奋进故事。

他以获得2022年度全国“最美大学生”作为莫大的鼓励,从“播音与主持艺术”到“双语播音”,赵德煜在选择与奋斗之间不断靠近梦想。

15岁那年,他被诊断出左胫骨近端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骨癌),但他并未向病魔妥协,休学两年,在家人与医生的全力帮助下,经历了一年半化疗、四次大手术。为防止病毒扩散以及应对各种不适,2018年,他自愿要求截去左下肢……

高考填报志愿时,赵德煜选择了心中从小的梦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学期间,他克服各种困难,不断试探自己的能力最高点,大一时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普通话一级乙等考试,报名参加并主持了多项活动,其中,在2022年“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颁奖典礼上,一位“00后”帅小伙作了题为《穿越绝境,依旧热爱生活(Seeing the world as it is and loving it)》的演讲,而在聚光灯前用中英双语侃侃而谈的青年正是赵德煜,他的演讲激励了一大批学子奋发向上。

曾获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杭州2022年第十九届亚运会中国移动杯亚运英语之星大赛复赛一等奖与决赛一等奖、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三等奖、第27届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甘肃赛区冠军、甘肃省第二届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特等奖、2022西北师范大学校园十佳优秀志愿者……这些荣誉,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说:“卷不过,根本卷不过。”

●生命光影交错,一个面对痛苦迟钝的勇士,很少让苦涩的汁液在体内流淌,平静且热烈地追逐在“播音梦”的路上。对于过往,赵德煜的感悟是“淋过雨的孩子总想着为别人撑一把伞”。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朱彦军的诗意人生:一半烟火一半诗

在央视主办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总决赛上,甘肃静宁人朱彦军火了!

这位来自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的50岁农民工,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路过关斩将,以优异成绩勇夺亚军头衔。此后,也开启了他诗意飞跃的人生,成为静宁县文化馆正式工作人员。

50岁之前的朱彦军,普通也平凡。唯一与众不同的是,他喜欢读诗词,多年与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诗歌为伴,为他架起了一道跨越梦想的“彩虹桥”。

他初次接触诗词,是一年级语文课上学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小年纪的他陶醉于诗词平仄格律的韵味中,从此在心里播下一颗读诗背词的种子。

父亲发现他的爱好后,为他买了不少诗集和报纸,他也养成了定期摘抄诗词、反复背诵的习惯。

初中毕业后,他开始走南闯北、外出务工。但背包里永远少不了三样东西:一本《新华字典》,一本诗集、一本摘抄笔记本。每一样,他都视若珍宝。

在颠簸的绿皮火车上,在冰冷的工厂流水线边,在简陋的异乡出租屋里,甚至在夜深人静时,朱彦军还在挑灯读诗词,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三十多年,他一遍遍咀嚼着那些璀璨的诗文,在充满挫败感的生活中,找寻治愈的力量。

朱彦军一家人共同的爱好,就是全员收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也让他萌生了参加节目的想法。

在2020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时,朱彦军被海选上了,当导演告知他可以来北京上场PK时,因为家里孩子上学经济负担重,最终遗憾放弃。

2022年,诗词大会第八季开始时,朱彦军从报名参加海选,到手机答题通关,一路过关斩将,第一次站在了央视舞台的他,就此一战成名。

●在烟火里谋生、诗词中谋爱的“最可爱农民工”朱彦军,从诗词中获得生命的顿悟与启迪,让诗词之美、诗意之爱成为他平凡烟火中的一抹绚烂色彩,成就了他的诗意人生。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欧阳海杰

武术亚运冠军常志昭 在热爱与传承中追求梦想

在杭州亚运会武术比赛男子刀棍全能项目中,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高水平武术队教练常志昭夺得男子刀棍全能金牌,这是兰州大学历史上获得的第四枚亚运金牌,也是该校教师获得的第一枚亚运金牌。

从小就对武术展现出浓厚的兴趣,8岁开始接触这项运动,常志昭已有23年的武龄。

常志昭原是河北张家口塞北武术学校的一名学生。2008年,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教授李绍成走访该校时发现了功底扎实的常志昭,便鼓励常志昭报考兰州大学。入学后,李绍成有针对性地指导他练习长拳。功夫不负有心人,常志昭连续两届获得世界武术锦标赛男子长拳冠军。

31岁的老将常志昭被称为“常青树”,在2016年第二届全国武术大会武术比赛中,包揽长拳、刀术、棍术三个项目的金牌。

此后,常志昭在全国大赛中多次问鼎,多次代表中国征战世界赛场,获得过世青赛、世锦赛等顶级比赛的金牌,是中国首位世锦赛、世界杯“双料冠军”。

结束本届亚运会征程返回学校后,常志昭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并努力使自己的角色从武术运动员向武术教师转变。

●练习武术,是一个不断反复、枯燥的过程。常志昭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并不容易,只有在不断努力中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